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新闻精选
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新闻资讯 > 新闻精选

主旨报告分享 | 崔愷:《竹木建构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》

时间:2025-07-03 09:33:55   作者:GBWindows   来源:行业网站   阅读:151  
内容摘要:导读2025(第二十一届)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(海南)低碳韧性城乡科技博览会”于5月16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。本次大会开幕式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、总建筑师崔愷为大会作主旨报告《竹木建构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》。以下为报告完整内容: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...


  导  读  


2025(第二十一届)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(海南)低碳韧性城乡科技博览会”于5月16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。本次大会开幕式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、总建筑师崔愷为大会作主旨报告《竹木建构是建筑零碳化的必由之路》。以下为报告完整内容:


崔愷 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、总建筑师


1

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现状与挑战

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,尤其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建设进程中,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。建筑碳排放主要源于建造过程,其中建筑材料及其加工、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较高,可达16.7%。钢材、水泥等广泛应用的传统建筑材料,在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中占比高达13.3%。








© 图源网络

若要实现零碳建筑或低碳建筑,仅关注建筑建成后的运营阶段远远不够。在我国,建造过程中的材料消耗产生大量碳排放。如果从建设源头考虑,不使用低碳、固碳材料,很难实现减排,更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碳中和。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建造零碳建筑几乎不可能,而利用在自然生长中固碳的竹木材料,则为实现建筑零碳提供可能,甚至成为关键手段之一。





© 图源网络

通过研究建筑中竹木应用的比例,能够计算出全寿命周期内碳中和、碳达峰的准确时间表,而不是忽略建造本身,仅关注运行阶段的碳排放。与传统建材相比,使用竹木材料能大幅降低碳排放,为绿色建筑奠定良好基础,更快实现碳中和。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均具有可行性。

图片

2

竹木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历史与发展

竹木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历史悠久,是人类建造居住环境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,在世界各地,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土木大国,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。众多著名历史建筑,如宫殿庙宇,都是由木材建造,至今仍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。


应县木塔 © 图源网络

传统木结构建筑值得世人骄傲,其中许多建筑不用一根钉子,充分展现了当时契合我国工业水平的建造智慧。然而,在当今丰富多样、大尺度的建筑空间需求下,无法完全依赖传统木结构。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,以及木材使用方式的转变,现代木结构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。过去传统木结构多用原木,树木需生长百年才能成材;如今采用速生林,树木50年左右成材,并通过集成化和现代工艺加工成可用木材。


大屋顶环 © 图源网络

因此,在低碳发展背景下,木结构发展需要走现代木结构之路。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就是很好的例证,超过70%的建筑采用木结构,以及轻钢结构和索膜结构。尽管这是一个半年后将被拆除的展会,但木结构建筑呈现出的开放性和幸福感,给人以全新的建筑美学体验,也让传统建筑学面临变革。


坪坦书屋 © 图源网络
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在城市更新和存量发展阶段,建设量依然存在。应提倡木结构的使用,让城市更加绿色温暖。在乡村,传统地方性建造方式逐渐被混凝土等材料取代,存在诸多安全隐患。大力推广竹木建筑,将成为低碳生态建造的理想场景之一。

图片

3

竹木建筑的实际案例展示



海口市民游客中心

生态与功能的融合


鸟瞰图 © 李季

2018年,崔愷院士团队承担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。该项目位于海口市世纪公园旁,周边是市民活动场所。为了接待游客、展示城市魅力,又不打扰市民日常健身,设计团队将建筑设计为开放式。



细节图 © 张广源

考虑到海南的生态优势,首次采用木结构,建筑支撑为钢结构,屋面采用木檩条、木梁和木网,既能遮阳、防雨、吸热,又生态环保,市民活动空间设置在半室外。建成后,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,室内外边界开放,地下和地上的诸多平台向市民开放,功能灵活,如今已成为海口市民办事的聚集地。


成都天府农博园

创新农业会展建筑模式


鸟瞰图 © 存在摄影-建筑摄影

2021年建成的成都天府农博园项目,地处美丽的田园景观中。该项目设计摒弃传统工业展馆和商业会展中心的做法,针对农产品销售展卖,打造类似农业大棚、集市的新型建造体系。


© 存在摄影-建筑摄影

该体系不仅满足农博会需求,还为成都增添了在田园中开会的新场景。建筑包含会议厅、博物馆、办公楼等场景,主体结构为木结构,少量采用钢节点和钢桁架;建筑内部因公共空间功能和防火要求采用钢结构,空间木结构开放,采光良好。建筑最大跨度达117米,单拱高度达42米,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案例之一,并荣获多项国际结构大奖。


© 存在摄影-建筑摄影

屋顶采用ETFE彩色膜组合,呈现田园风采,建筑轻巧开放,阳光大厅可打造立体种植系统,现已成为成都老百姓的网红打卡地,可举办婚礼、会议、展览等活动。


昆山玉山广场地铁站

城市更新中的木结构应用


钢木混合结构屋架 © 图源网络

在昆山玉山广场地铁站的建筑设计中,结合苏州到上海的轨道交通线路穿过昆山市中心的情况,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,新地铁站的站房设计采用新型木结构,并结合光伏玻璃,创造了当地特色。


休息回廊 © 图源网络

该地铁站建成后深受昆山老百姓喜爱,成为网红打卡地。该项目不仅在站房设计上独具特色,还通过周边环境整治和文化场景营造,以小建筑带动城市品质提升,将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,用木结构替代传统钢材和混凝土材料,营造出温暖的场景。


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与华嘉小学

木结构在不同场景的尝试

在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中,设计摒弃传统园林建筑形式,利用木结构和新型结构,打造森林小屋,为市民提供周末度假休闲的好去处。


华嘉小学 © 李季

在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改造中,考虑到学校空间狭小,孩子们缺乏玩耍空间,崔愷院士团队利用假期二十几天时间,采用装配式木结构和阳光板搭建棚架,快速建成孩子们可以上课、玩耍、休息的场所。目前,已有其他学校寻求类似的木结构改造方案。这些尝试让北京市旧城区逐渐焕发生机。


福建顺昌廊桥

地方资源与现代技术的结合


木廊桥 © 图源网络

福建顺昌县山林资源丰富,盛产杉木。崔愷院士团队计划在当地河道上建设一座300米长的廊桥,采用现代技术推广木结构材料的应用。廊桥不仅用于通行,还为老百姓提供生活、休闲、观景的空间。设计兼顾传统韵味与简洁风格,力求使用当地木材,目前项目正在深化设计中。

图片

4

竹材在建筑中的探索与应用



竹子 © 图源网络

我国竹资源丰富,但竹子生长周期短,5年到7年即达到寿命,若未合理利用,竹林易衰败。传统竹材多应用于生活日用品,用量有限,如今竹乡面临资源利用的困惑。


昆曲学社 © 郭海鞍

在昆山的旧建筑改造中,崔愷院士团队尝试使用原竹,经过脱蛋白、防水处理并添加保护剂后,原竹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。例如昆山的昆曲学社等项目,建筑中使用的原竹已有7~8年,目前状况良好。


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鑫发明的竹混凝土结构,为竹材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带来新突破。竹混凝土结构采用复合竹,以水泥基粘贴剂粘结,具有强度高、重量轻、耐火性强等特点,可实现装配式安装,能大量利用既有竹林资源。目前崔愷院士团队正协助张鑫教授团队建设五层楼高的实验室,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工。


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© 图源网络

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,崔愷院士团队最初提出以竹简作为中国建筑文化元素,以竹子建造作为生态底色。最终因日本在竹结构应用技术上的局限,该项目主体结构仍为钢结构,但中国馆内外贯穿一体的墙板体系采用了竹材。竹材的使用结合自然采光和园林营造,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及生态意味的现代中国馆,成为大阪世博会的网红打卡地。


海口美舍河生态修复和湿地展示馆

海南是生态大省,期待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,海南省能够大力推广竹木材料的使用。竹木建构建筑将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。
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来源:绿建之窗”或“本站原创”的文字、图片等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其他媒体、网站等如需转载、转贴,请注明来源为“绿建之窗”。凡注明"来源:XXX"的内容,为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,也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对不遵守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,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管理员QQ:  4993067 32533240,紧急联系方式:13693161205。


标签:建筑  木结构  竹木  传统  建造  

新闻资讯

本栏最新更新

本栏推荐

阅读排行

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院诺德中心一期2号楼12层1201室   邮编:100070 网站合作QQ:1658253059  电话: 13693161205 18501126985

绿建之窗网站已运行:
  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7284号  京ICP备14061276号-3 51LA统计